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七章 全知树3 (第2/2页)
更高。 名为“妮可·欧尔比雅”的女性学者汇报条理清晰,有理有据,精准,详实,客观。在看过的上百本考古书籍中,只有部分研究学者能同时做到这几点。 她展现出一位专业考古学者应有的素质与涵养,这份优秀和卓越令她从人群中脱颖而出。 女孩想:“妮可·欧尔比雅”的名字值得被拎出来单独记在一张纸上,还有她取得的学术成果。 好像真的可以,她摸摸头,原来小黑屋还能这么用。 女孩感兴趣地伸长脖子,从发言里提取出“欧帕西西岛”,“古比伦文明”,“力克摩尔王朝”等关键词,偏头端详拍摄的现场照片。 嶙峋的白骨和泥泞的沙土间散落着大小不一的宝石和黄金,产生一种诡谲的视觉冲击。美好神圣的表象并未完全遮掩无情残忍的屠杀,就像这些昂贵的财宝和珍藏也无法彻底迷惑人的心智。幽然反光的表面仿佛还能一窥当时以神之名落下的刀刃是怎样落在人的脖颈上,把人像牲畜一样大卸八块。 即使是侍奉的神明,也不可能让这帮正值壮年的神仆乖乖就范,毕竟它连自己的性别都做不了主,所以大概率是其他更有威慑的存在。 欧尔比雅继续道:“我们在坑中发现大量的宝石和黄金,出土的宝石种类十分丰富——根据《维斯帕宝石图鉴百科第三版》能辨认出的品种有绿松石、红宝石、蓝宝石和金绿猫眼石等。它们大多色泽明艳,打磨镶嵌在黄金做成的饰品上,拼成飞鸟或半睁的目形。” “这也符合古比伦文明中关于死亡的观念。他们相信,人的身体是临时的落脚点,灵魂是体内寄宿的鸟。当白昼即将过去,黑夜即将来临,生死交接,人的灵魂会从半睁半闭的眼中如飞鸟般离去,投入死亡的怀抱,直至下次生死交接的时刻到来,被黑夜洗涤洁净的灵魂又会重新收拢双翼,落入新生儿第一次张开的眼中。” “正是这种‘rou体泯灭,灵魂长存’的生死观,促成古比伦崇尚享乐的风气,碰巧这种富丽繁华的风格也在克摩尔王朝时期发展至顶峰。” 她面色如常地切换令人发毛的殉葬现场照片,转而展示出土的鼻环、项链和戒指。 尽管漫长的岁月中,它们被埋在不见天日的深土下,形制损坏,光泽黯淡,然而经过考古人员的发掘和复原,这些象征地位、权势和财力的华美饰品再次绽放出迷人的光芒。 馆内的空气总算不再那么压抑,有人悄悄松了口气,打起精神继续听。 “请大家看这对耳环。” 她放上一张首饰照片,之所以选择这对耳环作为佐证的案例,是因为上面同时出现飞鸟和半睁目的图纹,是非常典型的代表。 人群中发出小小的惊叹声,像此起彼伏的海浪。 “这是一对水滴形的镶嵌红蓝宝石的金银耳环。”欧尔比雅说,“起初只是一堆无法分辨种类和用途的黄金碎片和宝石。” 白银的飞鸟垂下双翼伏在一只纯金的眼睛上,鸟首以一种宁静安详的姿态低垂,搭在阖拢的眼皮上,像结束飞行时光后的小憩。翅膀和尾翼的圆润边缘和下眼睑衔接得浑然一体,共同组成近似水滴的轮廓。 工匠细致刻出翅膀上每片羽毛的纹理,在飞羽边缘严丝合缝地嵌入数颗打磨抛光的小块红蓝宝石,以极其高超的技巧赋予这对耳环栩栩如生又奢侈华丽的美。 昂贵的用料加上精妙的技巧,这是无法被复制,只能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假如有海贼在这,没准当场心生觊觎,盘算“邀请”几位去过欧帕西西岛的考古学家“带路”,一探古比伦文明遗留的珍贵宝藏了——可惜这里只有一帮穷得出海都要凑钱租船的学者。 “在耳环的背面,我们发现一种首尾相连,形似藤蔓的符号。” 为了便于识别,一串奇异的圆环状纹路被拓印在草纸上,整体线条纤细而富于变化,迂回弯绕地扭缠,不分彼此。 “和三年前索亚岛奥莱泊妮峡湾的阿巴利亚神神庙出土的祭祀金杖刀上的纹路比对,确定是相同的‘神言’。” 她顿了顿,忽然想用这首小诗作为本次演讲的结尾。 “‘不要为死亡痛哭,而要为生命欢笑;不要悼念过去,而要期待未来’。” “谢谢大家。” 台下有一瞬彻底的沉寂,旋即掌声雷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