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all】瓷想要干翻全世界_工业发展的深入交流(瓷德)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工业发展的深入交流(瓷德) (第2/3页)

曲。但他清楚地看到,德的耳根,在会议室明亮的灯光下,泛起了一层极其不易察觉的淡粉色。

    呵,果然。瓷心情愉悦地想。比对付那个心里九曲十八弯的邻居有趣多了。

    德深吸一口气,仿佛要重启整个系统,然后终于点开了平板电脑上的第一份文件,用他那标志性的、毫无波澜的语调开始:“那么,关于中德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组的第三次联席会议备忘录,请允许我重申几点关键……”

    会议终于步入德所熟悉和掌控的轨道。他讲解严谨,条理清晰,数据准确无误。

    只是,在整个过程中,他的视线始终牢牢锁定在屏幕和文件上,罕见地没有与瓷进行任何眼神交流。

    而那枚被“赞赏”过的领带夹,他似乎总觉得哪里有点不对劲,偶尔会极其快速地用手指触碰一下,确认它是否还在正确的位置上。

    瓷一边听着,一边用手指轻轻敲击桌面,嘴角噙着一丝玩味的笑意。

    会议终于在德的严谨把控下高效地完成了所有议程。虽然很多地方都只是双方充分交流了意见,但也算是达成了预期目标。德合上最后一份文件,一丝不苟地整理好所有材料。

    “感谢你的合作,瓷。今天的讨论富有成效。”德站起身,再次用那种量角器般精准的幅度点了点头,准备离开。

    “等等,德。”瓷也笑着站起身,无比自然地拦在了他和门之间,“正事谈完了,但为了巩固我们刚才达成的‘共识’与‘互信’,我认为我们还需要进行一些……非正式的、增进感情的交流。”

    德微微蹙眉:“我不认为……”

    “你看,”瓷打断他,语气诚恳得像是在陈述一条物理定律,“深入的合作伙伴关系,不能只建立在冷冰冰的会议桌上。就像最精密的机床,也需要适当的润滑和养护,才能发挥最佳效能,不是吗?理解和信任,往往在工作场合之外更容易建立。我相信,这有助于我们后续在智能制造标准的具体落地环节,减少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嗯……摩擦系数。”

    一套结合了合作精神、工程术语和逻辑因果的完美话术,直接被瓷扔了出来。

    德的CPU开始高速运转,试图找出这段话里的逻辑漏洞。增进感情→巩固共识→减少摩擦→促进合作……这个推论链,在理论上……似乎……成立?虽然他觉得哪里有点不对劲,尤其是“摩擦系数”这个词在这里的用法让他感到困惑,但瓷的表情太过正经,理由听起来也太像一份无可挑剔的项目建议书。

    他沉默了足足五秒,最终基于“优化合作流程”的最高优先级原则,给出了回应:“……合理的建议。那么,你提议的‘非正式交流’形式是?”

    “我知道附近有家不错的啤酒馆,那里的黑啤口感非常……标准化。或者你有什么推荐的。”瓷的笑容人畜无害。

    于是,二十分钟后,德正襟危坐地出现在了一家喧闹的传统啤酒馆里,与他身边放松靠在木椅背上的瓷形成了鲜明对比。德面前放着的一升装啤酒杯,液面高度下降的速度远远慢于瓷的那杯。

    “放松点,德,这不是在工作。”瓷抿了一口醇厚的啤酒,泡沫在他唇上留下一点浅浅的痕迹,“说起来,你们在制定工业4.0标准时,是怎么考虑……”

    瓷的话题似乎又回到了工作上,德立刻被吸引,开始认真地阐述起来。然而,就在德完全进入状态时,瓷又会突然把话题跳开到完全不相干的地方。

    比如,在德详细解释了某个接口协议后,瓷会突然问:“那你觉得这杯啤酒的泡沫密度,达到优秀标准了吗?”或者,在德分析完一个供应链模型后,瓷会望着吧台方向说:“那位酒保的胡子修剪得很对称,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